为进一步加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专业素质过硬、执教授课能力一流的优秀教师队伍,同时拓展学生科研视野,药学院于3月21日下午在306会议室举行青年学术交流报告会。药学院院长陈敬华教授主持会议,副院长史劲松教授、金坚教授、冯柏年教授、张燕研究员与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共同参加了本次活动。
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侯秀丹博士着重对自己关于萃取材料的研究课题进行讲解,其研究内容主要是氧化石墨烯基萃取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针对黄酮化合物和酚酸类化合物等天然产物的结构和性质,制备了一系列的氧化石墨烯修饰的硅胶核壳型材料,对其表现出优异的萃取能力和萃取选择性,并发现黄酮化合物在尿液中的排出集中在4-15h,排出摄入比小于1%,可见大部分黄酮化合物被代谢或通过其它组织排出;随着萃取技术的微型化,又在不锈钢丝表面键合了不同的石墨烯基萃取材料,实现了一些环境污染物的定量检测。其涉及面广泛且条理清晰,并在最后提出自己关于萃取模式与材料的工作设想。在之后的互动讨论环节中,侯博士针对提出所研究内容与药学领域的结合空间等问题一一进行回答。
来自同济大学的陈茹博士详细讲解自己关于厌氧菌的研究课题。首先介绍厌氧菌的概念、种类和分布,指出厌氧菌耐药问题的严峻性,并介绍用于厌氧菌耐药检测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PCR、核酸杂交法、基因指印法(包括质粒谱分析、DNA特异性位点分析、全基因DNA指印分析)、PFGE电泳、DNA芯片技术等;其次介绍临床耐药厌氧菌筛选: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厄他培南、甲硝唑等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若干株厌氧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筛选出某些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的厌氧菌株。采用上述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耐药基因;最后,进行抗厌氧菌新药体外活性研究:分别测定抗厌氧菌新药对脆弱拟杆菌质控菌和不同MIC值的耐药株的体外静态杀菌曲线,并以甲硝唑对脆弱拟杆菌质控株为对照,比较新药和甲硝唑的药效学活性,阐明抗厌氧菌新药的杀菌模式。步步深入、引人入胜。
最后,来自清华大学医学部的张小玲博士简述了自己的科研经历和研究成果,主要从薯蓣皂苷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分子机制的研究展开。在体外的研究中,发现薯蓣皂苷能够显著抑制肝星型细胞活化,诱导肝星型细胞的凋亡。在体内的研究中,薯蓣皂苷缓解了四氯化碳引起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的现象。此外,她的研究进一步证明,薯蓣皂苷能够减少细胞外基质的生成,抑制Wnt/β-catenin、TGF-β1/Smad和MAPK信号通路;此外,薯蓣皂苷还能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促进肝星状细胞的衰老,诱导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在蛋白组学研究中发现,薯蓣皂苷给药后有48种蛋白发生差异性表达(p < 0.05),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浆中,分子功能主要为离子结合,并且绝大多数差异蛋白参与了应激反应等生物学过程。在随后的讨论环节进一步描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老师们也就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提出问题与见解。
本次报告会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台,也为同学提供了解学术科研的机会,学院将每月举办一次此学术活动。
(文/顾峻、王家昌 图/王家昌 审核/姚剑英)

报告会现场

候秀丹博士报告

陈茹博士报告

张小玲博士报告